德育园地
  1. 德育动态
  2. 阳光心理
  3. 安全教育
  4. 法治教育
  5. 健康教育
  6. 家校园地
  7. 社团活动

    变纪律管理为心态管理

    发布人:办公室      发布部门:办公室      发布时间:2005-01-02 11:46:00      点击率:【打印文章】

     

    变纪律管理为心态管理

     

    安徽省肥西中学  杨昌明  231200

     

    在我们眼前蹦蹦跳跳的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他们有智慧也有感情,有活力也有心向,有共性也有个性,有旧的积习也有新的希冀。如何去引导他们,使其朝着教育的既定目标合理的成长,幸福的度过紧张的高中生活,是摆在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面前的一个重大而具深远意义的课题。

    经过长时期的摸索,我总结出了一条班主任工作思路,借此机会,整理出来与方家商榷,欢迎指点。

    从宏观上说,我的思路是以心态为对象,以文化为高度,以人文为基石,以审美为背景,以认知赏识为主要手段,培养学生的心理生态机制,绿化内在环境,从而保证他们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能健康发展。

    以心态为研究对象,就是要求与学生在教学和生活等各个环节不同层面的交流中,通过察言观色,体味他们的心态,由外及内,走进他们的灵魂,了解他们的思想。这是本质的回归,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班主任工作中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混乱现象。生命哲学的先驱者叔本华曾说过“各人都活在他自己的心灵世界中”(《叔本华人生哲学》李成铭/等译)。据此,我对生命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分类梳理,找到了束缚学生心灵成长的瓶颈——依赖心理。精神的顽强往往会超越自控力,不良的依赖心理,使施教客体不能自律,甚至沉溺于一种心理怪圈,在痛苦与失望中丧失自我。本我泛滥成灾,情感吞噬理性,刻板代替乐趣,同时,他们往往又以荣格的“人格面具”出现在集体中。因此及时准确的洞烛客体的内心世界,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第一步。

    “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马斯洛说过:“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除短暂的时间外,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况,一个欲望满足后,往往又会迅速地被另一个欲望所占领。人几乎整个一生都总是在希望着什么,因而也引发了一切“(《马斯洛人本哲学》成明/编译)。网吧、游戏、武侠小说(录像)、言情小说(录像),以强大的吸引力,左右着不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醉心其中,很容易产生不可自拔的依赖心理。

    学生李玉(化名)从高一开始就沉湎于上网、玩游戏,高二分到我班,为了逃避细查严究,用尽办法与我周旋,连着几个星期一下晚自习就钻进网吧、游戏机室,直到天亮后又从墙头翻入校内,在我一再教育下,不仅不改正错误,还振振有词的说:“作为老师不应批评学生,上网如吸毒,一旦上了瘾一时难以克服,事后我也痛苦不堪,发誓洗心革面,可是一到晚上就像走了魂似的,什么也不想干,连白天上课也无法专心,我只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到哪。”这类学生的共性是,感情淡薄,固执消沉,理想消解了,创造力消解了,作为一个学生的正常的健康的乐趣消解了。导之以理,动之以情,收效甚微。李根(化名)的母亲为了孩子能步入正轨,运离网吧游戏,放下农活,租房陪读。李根却依然我行我素,害得其母半夜里满街寻子,差点出了车祸。陈新(化名)的母亲因之迷恋低俗读物,气得旧病复发。另有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在网上聊天,最终堕入网恋。这些学生虽然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耐心帮助教育,已在思想上学习上取得了长足进步,如李玉同学在高中作文竞赛中荣获市二等奖,但是回首他们走过的道路,令人心悸不止。

    上文所及的依赖心理还体现在以下几点:其一,成绩依赖。这类学生对自己的成绩波动很敏感,一有下降,即强制的暗示自己:再努力也白费,这辈子与大学无缘了。其二,恋旧情结。恋家、恋父母、恋往日的老师和同学、恋旧环境,恋旧情、恋旧事、恋旧习等。这类学生多为情绪所支配,并且情绪起伏反差较大,刚才还阳光灿烂,转眼睹物伤怀,物是人非,黯然悲情。这种内在的情结一经外化,没精打采,性格暴露,学习马虎,松松散散,甚至虐待自己,虐待他人,虐待桌椅,不一而足。其三,完美主义。对自己对别人,对环境求全责备,怨天尤人,虚荣心较强,性情忧郁,内心苦涩。

    依赖主宰着心态,心态支配着行为,形成自我发展的瓶颈,这就引发置身德育工作第一线的班主任深刻的思索:如何带领学生走出心灵的狭谷,攀援生命的高峰,柳暗花明,让生命的朝日从广阔的海洋上喷薄而出呢?必然牵涉到下面几个方面。

    以文化为高度,内涵丰富,包括人类的文化储备,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文化素养,学生个体的文化意识,学校和班级在时间的延续中所形成的文化积淀。文化教育学的基本观点,即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学生的每一种具体心态,都应该从文化的坐标系中找准其相对应的坐标点,高屋建瓴,轻松点拔,高质量的解决问题,同时,又使客体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例如恋旧情结,只要情感上是健康的,在文化上就应该予以肯定,但是过于依赖,则又违背了文化的前进性原则,没有看到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者的联系,陷入了一叶障目,片面、静止、机械的看待事物的盲目性中,缺乏辩证的思维能力。长期坚持从文化的角度来透析现实和人生,不仅顺利的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还给了学生一种又一种文化视点,提升了他们的文化品位。在日常教育活动中,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有机配合,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文化的交融和整合。设想一个各自为政,彼此隔膜的授课组合,只能危机四伏,人心涣散,哪里谈得上以积极高尚的文化合力感染学生那可塑的灵魂?当我班的学生对我产生误会时,各科老师都会及时的为我化解。张继兵老师曾暗示学生说:“杨老师对你们严厉,正体现了他对你们的爱,是爱给了他一种神圣的责任心。”学生对各科老师一有反应,我也及时的架筑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真正做到了心心相印,心心相融。作为班主任,我结合校园文化,创设班级文化氛围。利用主题班会宣讲校史、校旨、校规、校训,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校,以校为荣,以班为荣。利用校园文化节、运动会、献爱心等活动,推出一批优秀学生,珍惜他们的荣誉,弘扬他们的精神,使之成为美的形象镌刻到学生的心中。利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自然的传播文化知识,在他们心中树立起一个个憧憬与自信的碑识。这样一来,文化便渗透到宏观与微观、宏大与日常、庄严与琐细等一切环节中,真可谓,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人文精神是“提倡一种关注人生和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不断培植和发展内心的价值需求,并且努力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去实践这种需求的精神”(王晓明《人文精神寻思录》),一个叫张汝伦的学者把人文关怀看做对人的生存意义和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早期爱琴人认为,只要人去做,就能够实现愿望。因此,人文精神的形成应该首先归功于认知,即认识过程。班主任的首要任务就是逗引学生回归理性,驾驭思维,做到主客统一,达到或接近真理。认知中,一忌空洞说教,二忌俗滥繁琐,三忌包办代替。要扎实简洁,循循善诱,调动学生的认知能动性。第二要培植客体坚执的追求品质。德国哲学家尼采把人的精神形象的比喻为骆驼,“将这一切重荷都背负起来,向 它的荒漠急行而去”。生活物化为压力,压力再变为动力,就离不开坚执的意志,那种一击顿齑的脆弱者是见不到认知的无限风光的。说白了,让学生成材,才是最大的人文。第三,推而广之,我认为人文精神并非精神领域的终极,那么这个终极可能是什么呢?本人斗胆提出一个概念“泛本”。“泛本”即由“人本”推广而来,推己及人,又推人及物,物我相通,至于“天 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南华经·齐物论》)的伟大境界。这同时必须让思想教育置于泛文化状态下,消融客体前意识中个体与群体、人类与自然的隔阂,代之以恒常的无限制的关怀之中。第四,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哲学关心人的需要,人类在走出生存的困境之后,依据社会的发展来发展自我的过程中,最需要什么呢?也许答案会千差万别,但我认为是“爱”。“爱”有两层意思,其一是爱存在,其二是获得存在的爱。关于后者我这样告诉学生,当你把玫瑰踩在脚下时,它却把香味留给了你。

    我在这里特别要明确的是审美背景和赏识教育。海德格尔提出关于“诗意的栖居大地”的命题(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他认为艺术是技术成为上帝时代的人类拯救者。卢卡其的新马克思主义文论也强调了艺术审美对人精神的解放意义。在今天这个网络复制、克隆重组的时代,人类的异化已消解了作为高品位精神意义上的美感或审美。物对美的占领已迫使我们去思考和解决审美问题。我在施教过程中所使用的审美手段主要有环境审美。带裙边的讲桌布,一簇经久不衰的鲜花,一盆万年青,并不失时机,从不同审美角度去阐释美——情与理。景色依旧,内涵无限,通过多元审美,点燃了客体内心的审美火种,让他们的生命中荡漾着向往美、追求美的激情。②语言美。“语言是存在的家”(海德格尔《诗·语言·思》),生动优美的语言具有磁性,在客体的精神世界中,或掀起波澜或溅出浪花,从而逗引学生进入诗意的审美意境。③交往美。师生互动,充满真诚,举手投足,一笑一颦,化而为美,心动神仪。④结构美。具体操作中,可以分为时间性结构和空间性结构。例如,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我随机的把高三分为若干个段落(不搞一刀切,富有弹性),一段落有一段落的具体目标和进度,此谓之时间性结构。从而克服了心理时间太长而产生的畏惧和厌倦心理。又根据学生住校、租房、走读等实际情况,分段落制定不同的措施,保证学生最优化的发展,此谓之空间性结构。

    我们知道,学生是具有向师性的,总希望自己能得到教师的赏识。教师对他们某种品质的隐性强化,一旦产生持久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就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我的体会是随机的有针对性的赏识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且顾及了全体学生。我班的尹磊、吴军银、姚新等,他们高二分班时的成绩分别居于年级的第625、936、872名,且有严重的不良习性,心理障碍较大。是适时的适度的赏识,让他们渐渐的融于集体,改变自我,各方面都发生了质的飞跃,成绩也跃居年级前200名内,尹磊同学还担任了班长,工作很出色。

    新课程的理念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以上思路是我在实际工作中围绕这三个发展进行的一点探索,从而形成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限于篇幅,删去了大量的例据。不足之处,有待今后深化实践,不断总结完善。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