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概况
  1. 党务动态
  2. 党员风采
  3. 理论学习
  4. 党风廉政
  5. 网上党校
  6. 群团工作

    合肥八中肥西中学党委 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第十三次学习

    发布人:党办      发布部门:党办      发布时间:2023-04-04 09:47:14      点击率:【打印文章】




    关于召开2023年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

    学习第二次会议的通知

     

    各委员、各支部、各中心组成员:

    根据学校党委安排,结合2023年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经研究决定,开展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2023年度第二次集中(扩大)学习,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学习时间:202338(周三)上午1010                     

    二、学习地点:综合行政楼二楼会议室

    三、主持人:陈昕

    四、学习内容

    1.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一)

    2.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二)

    五、参会人员

    校党委委员、各党支部书记、群团组织负责人、各处室负责人(含主持工作副职)、各年级部负责人

    六、学习议程

    (一)学习环节

    1.校党委委员李常青领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一)

    2.校政教处主任张兴田领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二)

    (二)交流发言

    1.校第一支部书记马蔚霖:关于学习《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心得体会

    2.校党委副书记姚家驹:关于学习《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心得体会

    ()校党委书记、校长陈昕同志作学习总结讲话

    七、相关要求

    1.请参学人员高度重视,按时参加会议,学习时做好学习笔记。

    2.请会议交流发言的同志提前准备好研讨发言材料,会前发给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秘书吴丽同志。

     

     

    中共安徽省肥西中学委员会

    2023226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一)

    孙春兰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通篇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宏伟蓝图,是我们党开启新时代新征程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报告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高度,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专门部署,凸显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价值追求,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面貌发生格局性变化

    我们党始终坚持教育发展的人民立场,历来强调发展教育为了人民。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用70多年时间走过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历程,基本实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学有所教、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就教育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了“九个坚持”的顶层设计、思路原则和任务要求,深刻回答了关系教育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丰富发展了党对教育的规律性认识,引领教育改革更加深化、教育公平和质量不断提升,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一)教育普及水平显著提升。我国现有各级各类学校52.9万所,在校生2.9亿人,各级教育普及水平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88.1%,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4%,历史性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失学辍学问题,义务教育有保障全面实现。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1.4%,如期实现普及目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提高至2021年的57.8%,进入普及化阶段。各级各类教育的加快普及,显著增强了我国教育的包容性、公平性、适应性。当前,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3.8年,为提升国民素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现代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坚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协调发展,不断优化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建设学分银行,实现各类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和转换,加快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稳步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满足不同学生成长需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全面实现县域基本均衡目标;高等教育坚持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分类发展,撤销和停招本科专业点近1万个、增设1.7万个,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我国与58个国家和地区签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教育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

    (三)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不断增强。针对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开展2万多所城镇小区配套园治理,增加普惠性学位416万个,2021年普惠园覆盖率87.8%,公办园在园幼儿占51.9%。针对群众反映的义务教育校内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过重问题,坚定不移推进“双减”,线下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95.6%,线上压减87.1%,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大部分家长反映教育焦虑有所缓解。压实地方政府举办义务教育责任,2022年秋季学期新增公办学位628.4万个、购买民办学位756.2万个,保持民办义务教育合理结构。这些教育民生工程,进一步优化了教育生态,支撑了教育高质量发展。

    (四)教育服务发展能力全面提升。10年来,我国大中专院校向经济社会主战场输送上亿名毕业生,继续教育每年为各行各业培训上亿人次。支持高校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和平台,高校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加大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实施强基计划,77所高校建设288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着力培养拔尖人才。连续举办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直接或间接创造就业岗位591万个。3年来高职累计扩招413万人,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统筹教育资源主动服务东北振兴和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区建设,为区域和国家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五)教育优先发展得到有力保障。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连续10年不低于4%,是财政一般公共预算的第一大支出,巩固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改薄”改善了832个脱贫县办学条件,99.8%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基本要求。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覆盖各个学段,营养改善计划惠及3700万农村学生。“特岗计划”为中西部乡村学校补充103万名教师,“优师计划”每年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定向培养1万名左右本科层次师范生。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教师的周转住房、职称评聘、职业发展等持续改善,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更加浓厚。

    教育面貌的格局性变化,根本在于党对教育工作领导的全面加强,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更加完善,有力保证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通过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当代学生思想主流积极健康向上,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发出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充分表明他们是值得信赖、可以寄予厚望的一代。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二)

    孙春兰

    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总体思路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归根结底要靠人才。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强国必先强教,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教育现代化的支撑。在新的起点上,教育工作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顺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动力,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目标,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这是思考和谋划教育工作的逻辑起点,也是丝毫不能偏离的政治方向。青少年是价值观形成和塑造的关键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强调德育为先。要从学生身心特点和思想实际出发,持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想政治教育“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贯通起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教育传授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价值观塑造、能力锻造、人格养成。教育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第一位的是立德树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会学生有能力、有责任、有爱心,全面发展、学有所长,培养出党和国家需要、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坚持科学的教育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教育要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理念是教育实践的先导。教育是一门科学,兴教办学、人才成长有客观的规律。中华民族历来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智慧,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温故知新、教学相长等。要坚定教育自信,弘扬我国优秀教育传统,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深化体教融合,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适合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每个学生的禀赋、潜质、特长不同,学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因材施教,探索多样化办学,对在某些方面确有专长的学生,通过个性化指导、兴趣小组等灵活教学管理方式进行重点培养;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用心发现他们的长处、耐心施教,使教育的选择更多样、成长的道路更宽广,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持续不懈的努力,守正笃实、久久为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三)坚持教育事业的公益属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事关国民素质提升和国家未来发展,是重要的公共服务。我国教育法规定,“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在保证公益性的前提下,政府以外的民办教育机构提供教育服务,对于扩大学位供给、满足多样教育需求来说是有益的。但良心的行业不能变成逐利的产业,更不能让资本在教育领域无序扩张,加重群众负担,破坏教育生态。近年来推进“双减”工作、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同时大力发展普惠园、推进义务教育城乡均衡、保障随迁子女入学、开展控辍保学,都是坚持教育的公益性。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既在于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更体现在教育机会、资源配置、制度政策的公平。促进教育公平不是削峰填谷,关键在补齐短板、提高质量,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数字化线上教育是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我国城乡学生共享全国名师、名家、名校、名课资源,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各级政府要承担起责任,该投入的必须投入,保障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平衡好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政府责任和社会责任,将教育改革发展与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四)坚持教育质量的生命线。人民满意的教育必定是高质量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2万美元,教育正加快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进入全面提高质量的内涵发展阶段。提高教育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的全方位调整,需要做到老师“教好”、学生“学好”、学校“管好”三位一体。义务教育阶段是国民教育的重要基础,是重中之重,近年来重点抓教学改革、课程质量提升,倡导启发式、体验式、互动式教学,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人文素养。高等教育是国家发展水平和潜力的重要标志,坚持以“双一流”建设为牵引,强化本科教育,落实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规定,同时严格学校管理,让不合格的学生毕不了业,形成鲜明的质量导向。职业教育优化类型定位,突出职业教育特点,促进提质培优,推动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实践性教学课时占总课时一半以上。牢固树立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国家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完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效益,把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心集中到教育教学上来,全面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

    三、新时代新征程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点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新的重大部署,要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一)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改革创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把教育系统建设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深入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完善教育治理体系、提高教育治理能力,赋予学校更多办学自主权,激发学校发展活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学校办学安全托底,解决学校后顾之忧。

    (二)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各级各类教育要适应人民期盼和发展需求,巩固提升普及水平,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学前教育要多渠道增加普惠性资源,全面提升科学保教水平。义务教育要落实“五育并举”要求,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要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高等教育要促进内涵式发展,鼓励高校在不同定位上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要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入实施中职、高职办学条件达标工程,推动高职提质培优,稳步发展本科职业教育,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培养更多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三)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育关乎公平与效率、规模与质量、国家需要与个人期望,涉及思想观念、利益调整,要发挥关键领域改革的作用,带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综合改革。学校的职责归根结底是教书育人,要推动办学治校坚守育人的本源,坚决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完善自主招生、特才特招等选拔机制,更好发挥“指挥棒”作用。要发挥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持续优化教育教学秩序和综合育人环境,巩固拓展“双减”成果,防止反弹。稳步推进民办义务教育治理,落实“公民同招”和免试就近入学,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教育督导改革要重点完善常态化监测,强化结果运用和问责机制。同时,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加强国际教育交流合作,拓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不断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谈不上高质量的教育。要深入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推动政策、资源、投入进一步向教师倾斜,引导师范院校坚持“师范为本”、以培养教师为主业,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保证教师队伍有充足的师资来源,加快补充思想政治、音体美等学科教师。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加大对乡村教师的倾斜支持,完善城镇优秀教师、校长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交流轮岗的激励机制,扩大中小学中高级岗位比例,提高教龄津贴标准,吸引和激励更多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五)着力完善保障条件。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体现在经济社会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等方面。要健全财政教育投入机制,全面落实各级政府支出责任,确保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不低于4%。不断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健全各级教育生均标准,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把新增教育经费更多用在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设施改善上,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推进教育数字化,全方位奠定教育发展基础,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

     

     

     

    做一名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学习孙春兰文章《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交流发言

    交流发言人:马蔚霖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孙春兰同志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文章中指出:“我们党始终坚持教育发展的人民立场,历来强调发展教育为了人民。”“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谈不上高质量的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于我们每一个教师来说,就是要做一名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做一名教师不太难,但做一名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就不那么简单了!要做到让人民满意,这是对致师的一种严格要求,也是对教师的一种充分信任与社会认可,更是教师的一个终身奋斗目标。我们认为,做一名人民满意的教师,应当做到让自己满意,让学生满意,让家长和社会满意。

    做一名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首先是要让自己满意。满意并不等于满足,如果一个人满足于眼前的生活,那么他将停滞不前,就像抛锚的船一样。满足于现实的人,他将沉迷于吃喝玩乐,也就不会有远大的人生追求。教师让自己满意,就要有一颗健康的心态。健康的心态就是积极向上的心态,是立足现实而高于现实的心态,是屈原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心态。健康的心态要求教师充分认识自己。雨果说: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这说的好。我们教师就应当像那默默奉献的绿叶,时时刻刻衬托着鲜花的娇艳,期盼着硕果累累的丰收。如果教师只把教师当作职业,那你就只会去完成任务,如果把教师当作事业,那你就一定会有更高的追求。对我们新时代的教师而言,选择的不应当仅仅是个职业,更是一项毕生追求的平凡而伟大的事业,为了这神圣的事业奉献无怨无悔。做一名人民满意的教师,永远是我们的追求。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让自己满意,就要树立崇高的师德。历来人们对教师的敬重主要源自教师美好的品德修养,同时人们对教师的道德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必须合乎道德的要求。教师道德最集中的体现就是热爱他的教育对象,爱生是教师道德的精髓。对学生的感情是教师道德的试金石,你热爱学生,你就获得了做好工作的不竭动力,一切服务学生、服务一切学生、服务学生一切,是对教师工作的要求,爱生不仅是工作的动力,同时又是师德的最高境界。人民满意的教育必定是高质量的教育发展才是硬道理。教师让自己满意,就要用心钻研教育教学业务,掌握最新的教育动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做终身学习的楷模。我们常说这样一句话: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有一位教育名家对这句话做了拓展: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必须是一眼泉。这就是说教师的水不能是死水,而要是生生不息的活水,才能源源不断地浇灌学生求知的心田。

    做一名让人民满意的教师,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满意。要让学生满意,就要求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心中有爱、爱生如子,并且体现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是快乐的、愉悦的,进而快乐地学习,做学习的主人。要了解学生,因生施教。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家表现,同伴的评价及家庭背景等,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即心理健康,并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对其帮助、矫正。要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以人民为中心是发展教育的价值追求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学生也是一个独立个体的人,他的人格应该受到充分的尊重。要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学生,要立足学生的合理需求和美好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我们要把以往的灌输说教转变为潜移默化。现在的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和单亲学生逆反的心理特别的严重,恶劣的态度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有时候还是需要温声细气、需要和风细雨,学会宽容和理解学生,多一些耐心摆事实,讲道理,用情感生、用实际行动感化生。教师让学生满意,还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大的,再加上学生的向师性,就更要求教师严格要求自己。不让学生做的,老师坚决不做;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做到。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在学习中不断充实自己,在教学中不断影响学生的心灵。

    做一名让人民满意的教师,还应当要让家长和社会满意。一个学生对于一所学校来说可能是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但对于一个家家庭来说就是百分之百。当前,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家长、社会对学校、教师满意度的高低。从理论上说,社会是由一个个家庭小细胞构成的,只要我们的每一个家长对我们教师满意了,那么社会也就对我们从事的教育事业满意了。但事实上,要做到让每个家长都满意又是何其之难。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坚持教育为民的思想,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如何适应这个社会。积极争取家长、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以期形成合力,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培养他们扎实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探求新知的欲望、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创造的激情,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做到以情感人、以礼育人、以身示人、以德服人、以能教人,真心实意地为了学生看想,使得教师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向使人民满意,让人民放心目标迈进,这是对教师的一种极高规格的要求,也是对教师的一种充分信任与社会认可。

    学无止境、教海无涯,比较而言,我觉得自己离一名人民满意的教师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需要以做人民满意教师为航标,以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为动力,不断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向看更高更远的目标奋进。

     

    学习《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心得体会

    姚家驹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提出了“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要求。教育高质量发展既是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其重要基础和持久动力。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对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具有重大意义。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建设教育强国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然要求。现代社会发展越来越快速,教育系统是最复杂的社会系统之一,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把国家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望、教育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有机统一起来,必须从体系建设入手。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对我国教育发展新阶段的时代要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7.8%,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进入普及化阶段,“学有所教”成为现实。要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不断迈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势必要求实现从数量增长、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向质量提高、内涵发展的模式转变。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促进我国教育水平整体迈上新台阶的现实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走出了一条发展中大国教育优先发展的成功道路。要更好地体现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就必须树立整体谋划、全局统筹、协调发展的理念,进行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创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作为“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更凸显了这一任务的紧迫性。

      高质量教育体系应当是一个更加高效、灵活、开放、协调的教育体系。要促进教育公平,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成果、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突出职业技术(技工)教育类型特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和高等学校综合改革,构建更加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立高水平现代教师教育体系。

      具体而言,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建设高质量育人体系,发展素质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建设高质量科研体系,转变评价方式,坚决破“五唯”,围绕国家战略需要、经济主战场、“卡脖子”问题和国际话语权,注重贡献导向、目标导向、实效导向,为建成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三是建设高质量教育管理体系,以促进人的发展、激发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宗旨,深化教育领域的放管服改革,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不断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

【打印文章】